现在是下午五点,黄昏将至。你和一群千禧一代青少年正在商场闲逛。这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商场,处处讲究,干净得一尘不染,哦,也许,这已经是最好的商场了吧。你的朋友此时却开始抱怨这里的无聊了。然后你在想,嗯,确实有点问题。现在已经是需要我们对零售业重新评估,对品牌意识重新思考的时候了。探索新一代所需要的设计的必须引入到我们对新一代商场范式的思考中心。是时候开始创建一个新的可行的理论了:
60,70后创建了商场。他他们需要一个干净、安全、便利、明确可预期的空间来建立一个标准的零售发展模式。然后他们做到了,而且创造的无法计数的这种场所。这样的零售空间可变得越来越大……一层、两层、三层……之后这样的空间开始全球化复制扩散。从60年代到90年代,这场大的运动创造了很多优秀的商场。最后,他们建造了比当初他们能想念的更多的商场。然后生活便利,一切都发展得很好。直到,他们的孩子长大了!
70,80后改变了商场。婴儿潮世代和60,70后创建了生活休闲中心以及作为生活中心的商场。他们想在一个稍微更真实的环境中享受整洁的、崭新的购物体验。开放的公共空间,有些类似真正的购物街区;更真实的建筑,更真实的材料感。这些商场仍有配有临近停车设施,安全而又干净。它们有一致的环境标识,更好的食堂,更多的食物选择。它们是传统商场更好的诠释,但是他的内部业态依旧和传统商场十分的相似。这样也不错!他们开始和传统商场竞争消费业绩,传统商场的业绩一直被迫要提升。新的购物中心开始尽可能的变得越来越像生活休闲中心。这一切都发展的很好,直到婴儿潮出生的孩子们长大了。
新生代—把传统商场逼上绝路。新时代的商场还没有大规模地出现,但是幸运的是一些原型已经开始被投入使用测试。他们被称为都市新城。不过实际上大多数我们知道的城市还进入测试的阶段。在些许都市场所,有些只有一两个街区大小,已经是正在营造的新时代购物场所原型——这是据我所关注的新生代群体—我的孩子们所说的。
新生代购物中心当然存在共性。他们是纯正的、振奋人心的,复杂的,没有明显的品牌化的外观和感觉(但是少数可以认知的品牌是没问题的)。他们是由混用功能组成的。他们有着多元化的消费者基础。这些空间可以供更多元的社会群体娱乐。他们是不同的城市群体相互有交集且相互的地方。这里渗透着文化和娱乐,包括俱乐部,咖啡馆,有真实的艺术家存在的艺术画廊。这里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人们想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这是一个新兴的都市品牌。
新生代购物中心是关于基地环境的,而不是关于项目本身。他们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氛围。他们是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的。他们根植于真实的基地环境中,也就意味着说他们不能被简单地复制。很明显的,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一类深入骨髓的特质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规划理论,比如说金尼,海特街和珍珠区。
新生代购物中心不是可以简单发展的产品模型。嗯,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模型。很多像是非主力店的形式。实际上这些城市中心本身就有主力店的角色。像之前的模式改变过程一样,似乎前世代的人也喜欢这些都市空间。
实际上,这总是和场所制造有关系。如何让一个地方变成强大的社交场所的模式已经改变了。它总是在变化着! 我们正处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大浪潮的开端,人们想从购物和社交中得到的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记得我在商学院的教授曾经告诉我关于创造财富的问题。“当一个大浪潮来的时候,就乘着它尽其所用”。我们觉得现在就是我们职业生涯所要乘的浪潮。能抓住这个浪潮机会并好好利用的人必将得到巨大的回报。我们当然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是创造新潮的充满情感联系的城市空间(通常意味着商业零售空间),是我们刚刚开始学习如何去创造和经营的方向。